錄音室的吸音材料推薦?該如何正確使用吸音板在錄音室當中?
Oct 23. 2025
Pixie Dust Technologies, Inc. 旗下的吸音材料系列 iwasemi。 其核心技術「聲學超材料技術」(Acoustic Metamaterial Technology),能夠賦予 ABS 樹脂、不鏽鋼、壓克力等各種材料吸音效果,從而創造出兼具設計性和高強度的吸音材料。目前的產品線集中於 500Hz~1kHz 這一「人聲頻段」的硬質吸音材料,共有三款:iwasemi RC-α、HX-α、SQ-α。其中前兩款是透明的,因此可以貼在玻璃上。如您從下方照片所見,與使用玻璃棉、聚氨酯、聚酯纖維的吸音材料不同,其迷人之處在於能融入設置空間的設計感。在這個企劃中,我們將基於對 iwasemi 系列開發者的採訪,為您帶來技術解說,以及 iwasemi SQ-α 的試用評測。
※ iwasemi 及相關標誌是 Pixie Dust Technologies, Inc. 的商標或註冊商標。
※ iwasemi HX-α 是 Pixie Dust Technologies, Inc. 和 ITOKI Corporation 共同開發的產品。
什麼是聲學超材料技術?


(上排起依序為:iwasemi RC-α、iwasemi HX-α、iwasemi SQ-α)
透過共鳴器型吸音覆蓋廣泛頻帶
一般來說,牆面吸音多採用聚氨酯泡沫、玻璃棉、聚酯纖維等含有空氣的材料。這被稱為「多孔質型吸音」,當聲音(即空氣壓力波動)進入時,材料的纖維部分會振動,發生能量損失,從而吸收聲音。然而,「纖維容易振動的頻率」(即容易吸收的頻率)取決於材料種類,並且具有「頻率越高越容易被吸收」的特性。這就是我們常說「低頻吸音很困難」的原因。
另一方面,iwasemi 的基本理念是「共鳴器型」。它基本上與音樂教室牆面上的吸音穿孔板相同,採用了「亥姆霍茲共鳴」(Helmholtz Resonance)原理。共鳴結構開口周圍的空氣振動並轉化為熱能,透過這種能量損失來實現吸音。這種方式雖然不受材料限制,但通常只能在特定的共鳴頻率帶域進行吸音。
iwasemi 將原本主要應用於電磁波和光學領域的超材料技術應用於聲波。超材料技術是一種透過適當設計結構,實現與原始材料特性不同的特性的技術。在光學領域,人們正在研究控制折射率,使後方物體看起來像被穿透的材料。
在 iwasemi 中,開發者根據希望吸收的頻率帶域的聲波波長,設置了多個共鳴結構,並對孔徑大小、空腔大小和配置進行了優化設計。這擴展了傳統共鳴器型「僅吸收特定頻率」的弱點,從而控制了吸音的頻帶。這正是 Pixie Dust Technologies, Inc. 在處理光、聲等波動方面的專業知識得以體現之處。
(設置多個共鳴結構的示意圖。透過針對吸音對象的頻帶,優化開孔部、空腔的大小以及它們的配置,從而控制性能。)
不受材料和頻帶限制的「源於形狀的吸音」
iwasemi 目前有三款產品:生物PC樹脂製的長方形 RC-α、聚碳酸酯製的六角形 HX-α(這兩款為可貼於玻璃上的透明材料),以及 ABS 樹脂製的可作為牆面裝飾亮點的 SQ-α。雖然它們的材料和設計各不相同,但吸收 500Hz~1kHz 聲音的效果保持不變。為什麼針對同一目的的產品會有三種類型呢?這是為了讓使用者能根據不同的使用情境選擇產品。背後的原因在於 iwasemi 的基本聲學超材料技術具有不受材質限制的特點。
此外,目前的產品線鎖定 500Hz~1kHz,目的是抑制人聲不必要的迴響。它並非用於音樂用途,而是為了控制日常生活中或會議中最令人在意的人聲聽感。事實上,該公司已經將對各種頻帶吸音有效的聲學超材料結構庫存化,使其具備廣泛的應用性。雖然我們期待未來推出更多此類產品,但即便針對人聲(Vocal)頻段有效的現有 iwasemi,在音樂應用方面也具備了充分的可能性。
(iwasemi SQ-α 的吸音性能圖表。圖中顯示,對應人聲的 500~1,000Hz (1kHz) 平均吸音率超過 0.8,表明其具有高吸音性能。)
檢查與評測:在直播和家用錄音中試用 iwasemi SQ-α
我們使用一個約八疊大小(約 4 坪)的家庭式錄音室,模擬音樂人在家中進行直播和宅錄的情境。我們確認了在安裝 iwasemi SQ-α(以下簡稱 SQ-α)前後,室內聲學環境會發生什麼變化。參與測試的包括工程師福田聰先生和藝人シンリズム(Shinri-ism)。我們透過測試談話和木吉他彈唱來驗證 SQ-α 的效果,現將試用印象整理如下。
Text:Yoshihiko Kawai(Core Creative) Photo:Hiroki Obara





在抑制不必要殘響的同時,讓談話和演奏都聽起來舒適
福田:在 Shinri-ism 先生錄製彈唱的時候,我也同時確認了房間的迴響。貼 SQ-α 之前迴響是「嗡嗡」作響,但貼上之後,抑制效果超乎我的想像,讓我非常驚訝。它專注於 500Hz~1kHz 的頻段,這部分得到了很好的控制,感覺就像能聽到「聲音的背面」一樣。多餘的殘響消失了,變得清爽俐落。在音樂上聽起來也很舒服。如果是使用聚氨酯、聚脂纖維等材料的吸音材,高頻成分會減少,可能會增加壓迫感,但 SQ-α 不會削減高頻成分,所以聽起來非常自然。
Shinri-ism:從耳機監聽的印象來看,我首先覺得貼了 SQ-α 之後,聲音變得更近了。在談話測試時,感覺就像在一個吸音良好的廣播間裡講話;在彈唱時,也有在一個正規錄音環境下錄音的感覺。正如福田先生所說,多餘的殘響音被消除了,讓表演更容易。關於歌聲,貼 SQ-α 之前,我用力發聲時的高頻成分聽起來有點刺耳,但吸音之後就變得清爽了。將錄音數據進行比較時,差異非常明顯。即使是實際直播,觀眾的收聽體驗也會變得更容易。




像是換了一支更好的麥克風。聲音變得強勁而緊湊,對製作也很有效
福田:談話聽起來就像是廣播節目一樣,是一種調整好的聲學效果。
Shinri-ism:沒錯。雖然我沒有換麥克風,但聽起來就像是用更好的麥克風錄製的一樣。
福田:錄音地點和麥克風位置都沒有改變,但能明顯感受到變化。SQ-α 雖然是專注於人聲頻帶的吸音材,但我覺得對木吉他的聲音也有效。由於房間結構,角落裡有多餘的反射音,但現在變得清爽了,而且聲音更有稜角感(Edge感)。
Shinri-ism:是的,原本聽起來有點雜亂的吉他聲音,現在聽起來更緊緻了。這次我們用一支麥克風模擬直播情境,但如果也為樂器架設麥克風進行錄音,我想對於作品製作也會非常有效。
福田:我也認為它非常有效。剛才我請你在吉他音孔與 SQ-α 相同高度的位置站立演奏,聲音變得強勁而緊湊,如果在這樣優化的環境下錄音,就能應用於音樂製作。
Shinri-ism:說得對。而且它很容易拆卸,可以更換位置設置。我認為它適合從直播主到專業音樂人等廣泛的人群。設計方面,我也覺得它能與居家環境自然融合,這一點很好。

福田聡(照片上) 自由錄音/混音工程師。主要從事 Funk 和 R&B 等注重律動的音樂,近期參與了 ENDRECHERI、Purple Drip、佐藤竹善、賽等藝人的歌曲製作。

シンリズム(照片上) 創作歌手。最新作品是由 P-VINE 發行的《Musica Popular Japonesa》。他也為藤井隆和中島愛提供歌曲、為流線形/一十三十一進行管弦編曲,並擔任秦基博巡演的支援樂手(吉他、鍵盤)等。
